【車訊網 報道】 還記得去年5月廣汽埃安磷酸鐵鋰彈匣電池“第二針”針刺試驗挑戰成功,又一次刷新了磷酸鐵鋰電池安全的新高度。時隔不到一年,廣汽埃安又對電池安全下手了,成功挑戰彈匣電池2.0槍擊試驗,收獲了“無起火無爆炸”的高安全性成果,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彈匣電池2.0槍擊試驗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或見過單體電池的針刺試驗,這一次廣汽埃安將難度升級,直接開啟目前行業難度最高的槍擊試驗。槍擊試驗相對于針刺試驗又有何不同呢?槍擊試驗結果如何呢?
1、試驗方法
一般來說,槍擊試驗相對于針刺試驗對電池組的破壞力是驚人的,當子彈穿透電芯時,速度可達針刺的97.5萬倍,創口直徑是針刺的7-8倍,可瞬間擊穿多個電芯并造成熱失控和爆裂性破壞。
槍擊試驗采用三組不同類型單體電芯或模組進行對照試驗,通過槍擊方式觀察其槍擊后的表現。試驗采用了主流步槍執行槍擊,槍擊距離為15米。磷酸鐵鋰單體電芯、磷酸鐵鋰模組和彈匣電池2.0整包殼體電池電量均為SOC100%,并且對彈匣電池2.0整包殼體進行了打孔處理,孔徑為47毫米,以保證子彈可直接射入電芯,帶來更直接更徹底的試驗結果。
2、試驗結果
通過對三組不同的電芯、電池模組以及電池整包進行槍擊試驗,試驗一:磷酸鐵鋰單體電芯被擊穿后,子彈穿越單體電芯,槍擊創口超80毫米,電芯發生機械結構爆裂性損壞引發瞬間熱失控,隨后起火燃燒。
試驗二:通過對行業主流磷酸鐵鋰模組進行槍擊試驗,子彈擊穿3個單體電芯,發生機械結構爆裂性損壞,引發瞬間熱失控,隨后起火燃燒。
試驗三:槍擊磷酸鐵鋰彈匣電池2.0整包,為保證子彈可直接射入電芯,本次試驗對電池整包殼體進行打孔處理,孔徑47毫米。槍擊后,三個電芯機械結構爆裂性損壞,出現冒險持續6分36秒,相鄰受體電芯最高溫度185度,無起火無爆炸現象,靜置24小時后單體電壓降至0V,溫度降至環境溫度,拆開電池系統外殼后,整體結構完整,僅有三個電芯機械結構爆裂性損壞。
二、槍擊試驗成功背后的實力是什么?
通過本次槍擊試驗我們能夠看到,相對于針刺試驗來說破壞性更高的槍擊試驗再一次驗證了彈匣電池2.0的安全實力,那么彈匣電池2.0相對于彈匣電池1.0有何升級呢?
一般來說,影響電池組安全性的因素較多,主要涉及到單體電芯、隔熱層、降溫控溫系統以及電池監控管理系統等等,彈匣電池1.0在以上這些方面都有成熟的技術,并且量產裝車也收獲了低自燃乃至零自燃的市場驗證?,F在,彈匣電池2.0在技術上又得到了突破。
1、超穩電極界面
首先是單體電芯的安全性,為了加強電極界面的穩定性,彈匣電池2.0開發出“超穩電極界面”技術。通過具有超高穩定性、超高耐熱性的納米陶瓷材料,大幅增加了電極界面韌性;復合集流體材料的應用,可以在熱量聚集時快速坍縮,避免持續短路;同時,埃安還在彈匣電池2.0的電解液中加入了耐氧化阻燃劑,高溫激活后,可捕獲燃燒反應的自由基,斷絕持續燃燒的條件。在三重技術的防護下,電芯即便發生熱失控,其升溫速率也能降低20%。
2、阻熱相變材料
單體電芯要想完全達到安全標準不出現熱失控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如何更好地控制蔓延也是重中之重。廣汽埃安和中國航天合作開發了擁有隔熱和相變吸熱雙重功能的阻熱相變材料,在溫度維持不變的基礎上吸收大量的熱量,配合網狀納米隔熱材料,整體的隔熱性能大幅度提升40%。另一方面,彈匣電池2.0采用了雙層冷卻系統,對電芯頂部和底部同時進行冷卻,整體冷卻效率可提升80%,同時還降低了75%的上殼體溫度,進一步保障了電池包上方乘員的安全。
3、電芯滅火系統
它利用低熔點合金構成了滅火腔,在非常小的高度空間上實現了滅火劑的儲存、熱失控電芯的自定位和定點噴淋。當電芯發生熱失控,大量的滅火劑瞬間精準噴淋到該電芯上。滅火劑可以在吸熱氣化的同時,捕捉燃燒鏈式反應的自由基,形成惰性氣體氛圍,結合埃安的熱失控氣體排放處理技術,可以消除排氣中的火星和99.5%的PM10。
4、第六代云端電池管理系統
第六代云端電池管理系統大幅提升了自放電異常、冷卻異常、電連接異常、隱性絕緣故障等故障的識別能力,內短路AI識別能力已經達到200Ω級,遠高于10Ω的風險線,可實現提前診斷,防患于未“燃”。
寫在最后
從彈匣電池1.0到彈匣電池2.0,從針刺試驗到槍擊試驗,廣汽埃安在電池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值得肯定點贊。未來,彈匣電池2.0將會率先搭載昊鉑實現量產應用,我們也期待搭載彈匣電池2.0新車的市場表現。